2018世界杯参赛国名字背后的故事
2018世界杯参赛国名字背后的故事Zhiyiwang72 min read·Apr 25, 2022--
Share
世界杯淘汰赛已过大半,除了场面精彩的比赛之外,有几场比赛在球场外吸引了一些口水。八分之一淘汰赛中的“双瑞”对决会让球迷琢磨起来Switzerland和Sweden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为什么都翻译成“瑞”。克罗地亚与俄罗斯精彩的斯拉夫内战对决让一部分斯拉夫人痛哭流涕的同时让另一拨斯拉夫人高兴不已。马上要进行的半决赛中比利时与法国这两个有着颇深渊源国家的对决不仅是本土人的对决,也是前殖民地国家移民的对决。
之前我在世界杯开赛前写了一篇32强球员人名的文章:https://bbs.hupu.com/22588768.html
如今在收官阶段我就聊一聊这32个国家的名字背后的故事。
每个国家都有对内名称(Endonym)和对外名称(Exonym)。对内名源自本民族语言,而对外名源自其他语言对其国家的称呼。而我国对于其他国家名字的翻译采用的策略也大不相同,有的使用的对内名称,有的使用的是英语的对外名称,有的甚至使用其他语言的对外名称。而这些名称中有的采用音译,有的采用意译,有的甚至是音译意译结合。
我国官方的对内名是中国,历史上也有中土、中原、中州、中夏、中华、华夏、九州等等多个名字。而对外的最常见的名字就是China。 China这一拼写来自于16世纪葡萄牙人对于中古波斯语چین (Chīnī)的转写,而波斯语一词可以追溯到梵语 चीन (cīna)。如今西方大部分国家对于中国的称呼都来源于此。甚至东方的日本对于我国的最早的中性后期变为歧视的称呼“支那”以及梵文典籍中对中国的称呼“震旦”也是来自同一语源。
西方世界语言中另一个常用的词根Sino-(与中国相关,比如汉学家就是Sinologist)可以追溯到更远古的时期,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Sinae,而拉丁语此词来源于古希腊语 Σῖναι (Sînai)。早在公元一世纪,希腊典籍《厄立特利亚海航行记》中记载了东方的国家θίν(thin)。无论是China还是Sina都可以追根溯源到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另外如今阿拉伯语的صين(Sin),希伯来语的סִין(Sin,最早出现在以赛亚书中 הנה אלה מרחוק יבאו והנה אלה מצפון ומים ואלה מארץ סינים,其中סינים就是“Sin”之国)也是来源于此。
但我国对外的名称可远不止这些。古罗马人因为丝绸之路的原因,称中国成为“丝之国”。古希腊语的“赛里斯” (Σῆρες Seres)和拉丁文的Serica就是指中国的特产丝绸。
大量中亚的突厥语系国家,东欧的斯拉夫语国家,早期接触到中国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对中国的称呼则源自“契丹”。比如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东支俄罗斯语对我们的称呼“七大爷”(Китай);印欧语系罗曼语族的西班牙语的Catay和葡萄牙语的Catai;印欧语系伊朗语族的塔吉克语的Хитой;突厥语系的奥斯曼时期土耳其语Kathay,鞑靼语Кытай,哈萨克语Қытай,柯尔克孜语Қытай,维吾尔语Hyty,乌兹别克语Xitoy,土库曼语Hytaý;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蒙古国对我国的称呼Хятад;英语借自土耳其语,多用于诗歌的Cathay(如今的中国书店和国泰航空都用的是Cathay的形式)。
北魏时期的拓跋鲜卑的“拓跋”通过古突厥语传到了拜占庭帝国,古突厥语的Tabgach和拜占庭时期希腊语Taugats成为了对中国的称呼。
另外日语中对于中国历史朝代“唐”和“汉”的训读形式之一都是から(Kara),不过这一词反倒是来源于朝鲜半岛由弁韩发展,被新罗吞并的伽倻。当时日本人用这个地名泛指中国与韩国。日语的空手道中的空手(からて)最主流的猜测就是来源于琉球语的唐手(からて),由唐 (kara) + 手 (te)组成。日语还有一个“唐”的训读是もろこし(Morokoshi),来源于诸(moro) + 越 (koshi),也就是“百越”的称呼。日语玉米一词トウモロコシ(Tomorokoshi)及简化形式もろこし(Morokoshi)来自这个语源。
说完了祖国,接下来我就谈一谈入围世界杯的三十二只球队和一些其他相关的国家名字背后的故事。
A组
埃及这个名字是个典型的对外名。汉语的埃及来自英语Egypt的音译。英语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对古埃及的称呼Αἴγυπτος(Aigyptos),而希腊语一词则来源于古埃及的科普特语Hut-ka-Ptah (普塔之灵之家,希腊语转写为Ai-gyp-tos)。
在古埃及语中,埃及的名字楔形文字转写成拉丁字母对应的是kemet,意思是“黑土地”,用以区分周围沙漠覆盖的“红土地”。现代埃及少数民族科普特人使用的科普特语算是古埃及语的后裔,科普特语中的称呼就保留了原始的称呼:kēme。
而在阿拉伯入侵后,埃及本土主流民族也基本被取代,对内名称也变成了阿拉伯语的مصر (一般转写为Misr),在我国古籍中记载的称呼一部分来源于阿拉伯语的名字:《诸蕃志》译作蜜徐篱,《瀛涯胜览》译作米息,《回回馆译语》中称密思儿。另一部分也采取了埃及的对外名称。比如《职方外纪》中写到:凡利未亚之国,著者曰厄入多(即伊揖国)。《地理备考》中称为厄日度国(一作厄日多)。《外国史略》使用了两个译名:麦西国,亦名埃及多。《每月统纪传》也采用了两个名称:伊揖国,古史云麦西国。
英语的Egypt还衍生出了一个相关的民族词汇,那就是吉普赛人(Gypsy)。英语的gypsy, 法语的gitan, 西班牙语的gitano, 意大利语的gitano, 和土耳其语的都来源古希腊语对于埃及的称呼,匈牙利语中的的fáreónépe 则是来自古希腊语中描述埃及的法老一词φαραώ ,因为这些国家地区认为吉普赛人最初是来自于埃及地区。不过当代一般社会学家和民族学家称此民族为“罗曼尼人”(Romani),其他称呼都多多少少带有一些歧视色彩。
当代法语中使用更广泛的一词是bohème和bohémien,这一称呼来自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波西米亚地区(当今的捷克)。西欧人认为罗曼尼人起源于此。
另一个广泛分布在欧洲对于罗曼尼人的称呼来源于古希腊语的ἀθίγγανος (athínganos”(corrupted form: τσιγγάνος tsingános), 意即“不可接触的”。这个词在很多语言中都有衍生词汇,如西班牙语的 zíngaro, cíngaro, 法语的 tzigane,意大利语的zingaro,葡萄牙语的cigano罗马尼亚语的tigan;英语的 tzigane, 德语的 Zigeuner, 荷兰语的 zigeuner, 丹麦语的 sigøjner, 瑞典语的 zigenare, 挪威语的 sigøynere ;古教会斯拉夫语的 ациганинъ,俄语的цыгане,乌克兰语的цигани,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的cigan,波兰语的cygan,捷克语的cikán,斯洛伐克语的cigán;立陶宛语的čigonai;匈牙利语的cigány, cigano;土耳其语的 çingene, 格鲁吉亚语的ციგანი 等等。
俄罗斯的对内名是Россия,意即“罗斯人”之地,其字根是Русь,罗斯人。向上追溯的话,当代的俄罗斯、乌克兰和白罗斯的祖先是建都于基辅,维京人统治,但是斯拉夫人为主体民族的基辅公国。来源于同一词源的另一个斯拉夫语国家就是白罗斯。该国今年要求我国官方正式从旧译名“白俄罗斯”改成“白罗斯”也算是溯本清源。毕竟他们与“罗斯”息息相关,而非“俄罗斯”人的附庸。拔都灭了基辅罗斯之后,这片土地也成为金帐汗国的领土。与此同时,西面崛起的波兰立陶宛公国则对周边的四散的“罗斯”人分门别类。居住在波洛茨克附近,拒不向金帐汗国纳贡的波洛茨克公国人被称作“白罗斯人”(白罗斯语为:Белая Русь)。居住在诺夫哥罗德附近的被称作“黑罗斯人”(白罗斯语为:Чорная Русь)。居住在当今波兰东南,乌克兰西部的被称作“红罗斯人”(乌克兰语为:Червона Русь 波兰语为:Ruś Czerwona)。
而俄罗斯的汉语译名则与俄语对内名称和对外名称的发音都有一些差异。按照俄语发音,汉语音译接近 “罗西亚”,清朝早期采用的翻译“罗刹”,还有中国周边国家中的日语ロシア,韩语노서아都接近俄语原始。那么汉语中多出来的“俄”字到底出自哪里呢?
元史中俄罗斯被称作为“斡罗思“,《元朝秘史》中写作作“斡罗斯”,这个多出来的元音来自于蒙古语,其发音用拉丁字母转写接近Orus,后来满语中也借用蒙语词汇,现今满语俄罗斯用拉丁字母转写是Oros。蒙古语和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语言,这一语系音系上的一大特征就是“元音和谐”。简而言之,元音和谐就是一个词语的前缀或是后缀元音会跟词根中的元音接近。在蒙古语中,r这个音存在,但是不能放在字首,因此当r开头的词引入蒙古语,蒙古语会自动在前面加上一个跟后面第一个元音最接近的元音。蒙语之外,同为蒙古语族的布里亚特语中,俄罗斯的名字也是添加了元音的“Ород”,卡尔梅克语中,俄罗斯的译名则是“Әрәсә” (Äräsä),添加的元音是跟后面ә相同的元音。
不过整个欧亚大陆在“Russia”前面补充元音的不止阿尔泰语系一家,许多高加索语系的语言也有着类似的习惯。比如阿布哈兹语为Урыстәыла,阿迪格语为Урысый,列兹金语为Урусат,塔巴萨兰语为Урусат,都添加了“u” 。拉克语为Аьрасат ,添加了a。
这些语言之外,印欧语系波罗的语族的拉脱维亚语为Krievija,利沃尼亚语为Krīevõmō,都来源于原始斯拉夫语词根*kriv-。芬兰-乌戈尔语系中爱沙尼亚语为Venemaa,芬兰语为Venäjä,英格利亚语为Vennääjä,卡累利阿语为Veneä,维普森语为Venäma,沃特语为Venäjä,佛罗语为Vinnemaa这些词都来源原始日耳曼语*winidaz一词,是对斯拉夫人的称呼。而匈牙利语的Oroszország,词根Orosz则是源自突厥语系,不过当代突厥语系中保留这个附加音的只有哈萨克语和柯尔克孜语。哈萨克语中保留的是俄国的形容词形式俄国人、俄国的一词орус,而柯尔克孜语除了这个形容词姓氏之外,名词Оруссия和Россия并存。欧亚大陆找不到亲戚的巴斯克语中俄罗斯为Errusia。
回到中国。明朝的《坤舆万国全图》中称其为“鲁西亚”。但到了清朝中期,四库全书中就彻底改名,称其为 “鄂罗斯”或“俄罗斯”。 这个译名也就一直流传下来。另外在同治年间的《新遗诏圣经》的称呼罗尔西亚意即《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到了原来的另一个译名“额利西”,都没有推广。
沙特阿拉伯建国较晚,18世纪中叶沙特家族的穆罕默德·本·沙特和宗教界权威穆罕默德·阿卜杜勒-瓦哈比卜(瓦哈比派的创始人)共同建立了新政权,直到150年后才从奥斯曼帝国中独立出去。这个国家的名字也来源于家族姓氏。而沙特这个姓氏سعود来源于阿拉伯语词根س ع د (s-ʿ-d).,意即欢乐,愉悦,繁荣,昌盛。
这一历史事件在《海国图志》中也有记载:千七百二十年〈(康熙五十九年)〉,本国忽有微贱之洼都阿哈,聚集徒党,欲兴复麻哈密之教,删去其附会,自谓能知未来。有少年头目依沙乌信之,以兵力迫众遵从,连合各族立为通国教主,以墨加默德那两处为首区,威震邻国,一时称盛。
当时的汉译名称就是“沙乌”,吞掉了最后一个辅音。但如今的汉语译名“沙特”也不准确。在阿拉伯语中,سعودية(Saudi)中的两个元音是有间隔,并非英语中au组合成的二合元音发音。其发音更接近“萨乌迪”。
说起乌拉圭,就不得不提及巴拉圭。这两个国家的名字无论是英语和西班牙语名称(Uruguay, Paraguay),中文翻译,还是在当地瓜拉尼语中的名字(Uruguái,Paraguái)都有着相同的结尾。这两个国家都是因河流得名。
乌拉圭的名字中uru在瓜拉尼语中是水禽的意思,而后缀guay则很有可能是gua(来自)+ y(水,河流)的意思。乌拉圭本身的意思就是水禽之河。
而巴拉圭中的para一词的意思是“大海”或“大河”。比如南美第二大河巴拉那河()Parana在瓜拉尼语中就是“大河”的意思。而南美第一大河亚马逊河在瓜拉尼语中就是paranaguasu,意即大“大河”(guasu意思是“大”,著名的伊瓜苏瀑布所在的伊瓜苏河的名字Yguasu也是大河)。而大洋在瓜拉尼语中则是paraguasu,意即“大”大海。有着相同词根para的地名还有巴西的伯南布哥州(Pernambumco),它在瓜拉尼语中为Paranambuku,意即海口,海沟(buku的意思是口袋、深沟),这个词最初很有可能指的是州首府累西腓附近伊塔马拉卡岛与大陆之间的狭窄水道圣克鲁兹海峡。
既然从源头上两个国家名字的后半部分同源,在各个语言的译名中也得到了体现,无论是西班牙语还是英语还是汉语。有意思的是,这两个国家的名字最初并不带着颇具高贵气息的“圭”字。魏源的《海国图志》中引用的《地理备考》对于两国的翻译,用的名字是“巴拉乖”和“乌拉乖”。
另外巴拉圭和乌拉圭之外,带“圭”字的还有一条重要的河流。巴拉圭河的一条大支流皮科马约河(Pillkumayu)在克丘亚语里是红河的意思,不过在瓜拉尼语里就是阿拉圭河(Ysyry Araguay)。此河在瓜拉尼语中的意思可能为天河(ara为天,天堂),也可能是鹦鹉之河(ará是鹦鹉)。还有一条向北注入大西洋的托坎廷斯河主要支流阿拉瓜亚河(Araguaia River),其名字来源于和瓜拉尼语同语族语言的图皮语,在图皮语汇总意思为鹦鹉之河。
B组
伊朗这个译名是汉语里少有的采用的对内名称。伊朗对外的名称是其历史上延续最长的政权和文化名称:波斯(Persia)。而对外的名字“伊朗”则与民族和语言紧密相连。
现代英语中的Iran是对波斯语ایران 的转写, 而波斯语这一词来源于中古波斯语ʾērān,意思是雅利安人的土地。雅利安人这一概念可以追溯到波斯古经《阿维斯陀》中。而这个概念传到后世,语言学家发现了伊朗地区的阿维斯陀语、波斯语和印度的印地语以及欧洲语言之间的练习,于是发明了“印欧语系”这一概念。这一语系中的一族就叫做印度-伊朗/印度-雅利安语族。
雅利安一词源于梵语的आर्य(ārya),意为“光荣的,可敬的、高尚的”。但到了20世纪,纳粹德国将其改变成优秀的种族的定义,将日耳曼人称为雅利安人。
我国对于伊朗最早的称呼源自《史记.大宛列传》,称之为“安息”。虽然史书中还记载了“条支”和“大夏”,但史学界对于其是否描述的就是阿契梅尼德王朝之后的塞琉古帝国和大夏帝国尚有争论。安息帝国在欧洲又被称作阿萨息斯王朝(Arsacid)、帕提亚帝国(Parthian)、波斯第二帝国。汉语“安息”应该是对其创立者阿尔沙克一世(波斯语:ارشک;希腊语:Αρσακης)的称呼。阿尔沙克的拉丁语名Arsaces源自希腊语Ἀρσάκης ,源自古波斯语Aršaka-,源自原始印欧语*h₂ŕ̥tḱos ,意即“熊”,和拉丁语的ursula(比如大熊座是Ursula Major,小熊座是Ursula Minor)同源。
随着安息王朝被萨珊王朝取代,欧洲等地对于伊朗“波斯”的称呼也传到了中国。 波斯一词源自希腊人对于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占据伊朗高原的游牧民族Pars(پارس)的称呼。这个民族在后世诞生出的居鲁士二世击败了北面的米底,建立了阿契梅尼德王朝。而历史上著名的“希波战争”不仅为世界带来了著名的文化符号如马拉松战役、温泉关战役,也将波斯人的威名带入了西方。古希腊语的Περσίς的意思就是“帕斯”人的土地。这一名字在安息之后,经历了魏晋时期,在北朝重新进入了我国的史料中。《魏书》列传中的《西域纪》正式使用“波斯”这一名字:波斯国,都宿利城,在忸密西,古条支国也。这个名字从《魏书》、《周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一直传到宋朝的《诸藩志》、明朝的《坤舆万国全图》。
自明朝起,我国与欧洲国家的文化交流和贸易愈发频繁,各种版本的译名也随之而来。利玛窦之后天启年间艾儒略根据庞迪我和熊三拔所著的底本编译而成《职方外纪》中称波斯为“百尔西亚”。到了清朝《海国图志》中,它的译名更是花样百出:巴社国、一作包社,一作高奢,一作报达,一名百尔西亚。《万国地理全图集》称为白西国。《地球图说》称为白耳西亚国。《外国史略》称为白西亚国。《地理备考》中则是在白尔西亚国的名字外提到了另一个称呼:又曰义兰,曰波斯。
到了1935年,巴列维王朝的缔造者,亲西方的利萨汗正式宣布伊朗的对外名为Iran,也算是为纷繁复杂的名称变化画上了一个句号。
摩洛哥的中文译名源自其对外名英语Morocco的音译。英语的Morocco来源于穆拉比特王朝时期的首都马拉喀什(Marrakesh)。
马拉喀什的名字起源于当地柏柏尔人的柏柏尔语amur (n) akush (柏柏尔语:ⴰⵎⵓⵔ ⵏ ⴰⴽⵓⵛ) ,意即神之城。这个名城也成为了摩洛哥的象征,无论是埃及还是中东地区的阿拉伯文学中都用这个城的名字泛指当地的政权,英文名Morocco是将西语Marreucos英文化的结果。
而摩洛哥的对内名则是,المملكة المغربية (al-Mamlakah al-Maghribiyyah),意即“西方王国”。其中的西方一词,来源于阿拉伯语动词词根غرب (gharaba),意即降落,引申为落日,指代西方。在阿拉伯典籍中,摩洛哥被称为远东 (المغرب الأقصى, al-Maghrib al-Aqṣá),而阿尔及利亚地区被称为中东(المغرب الأوسط, al-Maghrib al-Awsaṭ) ,突尼斯则被成为近东(المغرب الأدنى, al-Maghrib al-Adná)。如今马格勒布(Maghreb)泛指西北非这三个国家组成的地区。
我国最早对于这片地区的记载可追溯到宋元时期。当时我国的宋元时期的典籍中《岭外代答》、《诸蕃志》和《异域志》称穆拉比特王国其为“木兰皮国”,这也是当时我国了解到的最西部的国家。而《诸蕃志》中进一步将马格勒布为“默伽猎”。到了明朝,《坤舆万国全图》对其称呼的名字变成了“马逻可”。在《海国图志》中,名字是摩罗果国。这也与当今的音译相差无几了。
西班牙在本土语言西班牙语España一词可以追溯到罗马共和时期的行省名称Hispania。罗马人将伊比利亚半岛东南沿海,如今加泰罗尼亚地区称作近西班牙(Hispania Citerior),而半岛南部沿海称为远西班牙(Hispania Ulterior)。到了元首制时期,罗马人扩张到了整个伊比利亚半岛。远西班牙进一步分为南部的贝提卡(Baetica)和西部卢西塔尼亚(Lusitania,如今的葡萄牙),而近西班牙则包含了整个伊比利亚半岛中部,东部,北部,被重新命名为塔拉戈纳(Tarraconensis)。
Hispania这个词的源头众说纷纭。
文艺复兴时期学者安东尼奥.德.内布里亚(Antonio de Nebrija)认为来源于伊比利亚语Hispalis,意即“西方世界之城”。当代腓尼基学者赫苏斯.路易斯.贡奇里奥斯(Jesús Luis Cunchillos)认为此词来源于腓尼基语。Span是腓尼基语“熔炼金属”的意思。整个i-spn-ya 就是熔铸金属之地。也有腓尼基学者认为来源于腓尼基词I-Shpania, 意思是“兔子之地”或是“兔子之岛”或是“边缘”。哈德良时期在当地铸造的钱币中也有兔子的符号。也有人认为Hispania来源于希腊语中的Ἑσπερία (Hesperia),这一词在希腊古典文学中是西方的意思。古希腊人称意大利为西方之地,而西班牙则为“极西之地”。还有人认为此词来源于当今西班牙巴斯克地区的巴斯克语Ezpanna,意即边缘或是边界,因为当时伊比利亚半岛地处欧洲大陆的边缘。
无论源头是什么,西班牙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只是地理概念。罗马人、西哥特人、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先后占领伊比利半岛。到了中世纪后端,诸多基督教王国兴起,包括卡斯蒂亚王国、阿拉贡王国、纳瓦尔王国、葡萄牙王国等大国。卡斯蒂亚王国君主还兼领莱昂王国、加里西亚王国、托雷多王国、穆尔西亚王国、科尔多瓦王国、哈恩王国、塞维利亚王国、格拉纳达王国、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国、阿拉瓦侯国。而阿拉贡国王兼领巴塞罗那伯国、巴伦西亚王国、马略卡王国。直到卡斯蒂亚和纳瓦尔王国合并,收复了大半个西班牙半岛之后,España这一概念才再度浮现出来。
汉语中最早提到西班牙来源于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其中的名字是“以西巴尼亚”,非常接近西语发音。不过中国在明朝的主流称呼却是吕宋。因为南方客商最早接触菲律宾的时候,以菲律宾最大的岛吕宋岛代称全国。而当时菲律宾为西班牙殖民地,于是明朝人就称西班牙为吕宋或是大吕宋,而菲律宾是小吕宋。
到了清朝,《海国图志》中记载的名称又花样百出了,包括:斯扁国,一名“西班亚”,一作“是班牙”,一作“以西把尼亚”。《海录》谓之“意细班尼”,皆译音之转。又一作“千丝腊”。这里面大部分的译名都保留了第一个音节中的元音。而“西班亚”这个译名则很有可能是来源于其他语言的音译,丧失了第一个元音。
到了清末,主流译名变成了“日斯巴尼亚”,简称“日”国。辛丑条约中也包含了八国联军之外的西班牙,其中与西班牙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名字就是《日斯巴尼亚国条约》。“日”这个音译很有可能来源于当时与西方贸易,西学主流的东南沿海地区。在粤语中日的发音是/ jat/,在闽语中发音是/ ji̍t /,是汉语语言中唯一两个以近音作为音节首的词,非常接近原发音。而“日”在官话和潮州方言中,音节首是r。在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甚至是闽北、闽东的闽语方言中,音节首“日”的发音则为n。
不过后期为了与日本区分,就变成了现代的“西班牙”。而“牙”这个音除了在北方官话中音节首变成了j这个近音,其他主要汉语语言中无论是粤语、闽语、客家话、吴语当中音节首都是/ ŋ /这个软腭鼻音,与西语的硬腭鼻音/ ɲ /比较接近。
说完了西班牙,不得不提它的邻居,“水果牙”,葡萄牙。
葡萄牙的对内和对外名称都是Portugal,此词来源于罗马凯尔特时期的地名Portus Cale。Portus为港口,而Cale,Cala或是Cailleach是凯尔特族女神贝拉(Beira)。后来凯尔特人被罗马人驱赶到了不列颠和爱尔兰岛,后期还有一小部分人在维京入侵是回到了伊比利亚半岛西北部。如今的加利西亚地区也算是凯尔特色彩浓厚的拉丁族聚集地。
不过在罗马时期,整个葡萄牙地区被称为卢西塔尼亚,这一词也成了后世葡萄牙人的自称之一。比如葡语圈在葡萄牙语中就是lusófonos,lusó就是来源于卢西塔尼亚。而葡萄牙最有名的文学家卡蒙斯的史诗Os luciadas,直译是路济塔尼亚人之歌,意译是葡国魂。
到了西哥特时代,葡萄牙的名字变成了Portucale,到了7、8世纪变成了Portugale。到了12世纪末,葡萄牙王国正式形成。
葡萄牙的名字传入中国的历史也颇为曲折。16世纪初,葡萄牙人占据了马六甲,随后继续北上达到广州、日本。在《明史》中记载了“佛郎机,近满剌加。正德中,据满剌加地,逐其王。” 其中满剌加即马六甲。佛郎机一词来源于波斯语فرنگ(Farang),泛指西欧法兰克人及法兰克人建立的王国。这一词最早出现于波斯诗人纳绥尔·霍斯鲁于11世纪中叶写下的游记。但这个词传入南亚和东亚之后又发生了变化。传入南亚之后,印地语फिरंगी这个词就泛指英属印度时期的白人殖民者。而泰语中由葡萄牙人引入的番石榴就叫ฝรั่ง(Farang)。而传入中国则带来的是著名的“佛郎机炮”。在15232年西草湾之战中,大明水师击败葡萄牙军队,缴获了不少“佛郎机炮”,并将其改造。后世的“红夷火炮”名字上虽然看起来是与荷兰人交易过来的,但实际上还是源自与葡萄牙的贸易。
《坤舆万国全图》中,利玛窦将葡萄牙写作“拂郎机”,与法国“拂郎察”做出了区别。到了清朝,译名大多回归到了葡语发音的本名上。
《海国图志》的布路亚国总记,提到了两个翻译:一作葡萄亚,一作博都尔噶亚。此外也提到了葡萄牙的古名和与西班牙的渊源:布路亚国,古名鲁西达尼阿,与大吕宋毗连一区。此外《皇清四裔考》中称作博尔都噶国,《海录》中称作大西洋国,又名布路亚士。《贸易通志》中称作布路牙。《地理备考》中称作布路亚国。《万国地理全图集》中称作葡萄亚。《外国史略》中称作葡萄亚国。《地球图说》中称作葡萄牙国。
而这些翻译中采用的“牙”,在之前提到的东南沿海汉语语言中粤语、闽语、客家话、吴语音节首都是/ ŋ /这个软腭鼻音,与葡语的浊软腭擦音/ɣ/发音部位一样,也算是比较相近。
C组
澳大利亚的英文Australia在英语世界中常常与奥地利Austria混淆。如果使用奥地利本土语言的名称Österreich,两者就大不相同。但事实上,两者的词源还是相同的。
澳大利亚的英语Australia来源于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对于“地球”大陆的猜想。他认为南方应当有一块大陆才能平衡北面的陆地。于是同意他的理论的后世的地理学家将南方大陆命名为Terra Australis,意即南方大陆。拉丁语australis来源于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南风之神奥斯特Auster。四大风神分别为北风神玻瑞阿斯(Boreas,罗马神为阿奎洛Aquilo),西风神仄费洛斯(Zephyrus,罗马神为法翁尼乌斯Favonius),南风神诺托斯 (Notus ,罗马神为奥斯特),和东风神欧洛斯(Eurus,没有对应的罗马神)。四名风神统称为阿涅摩伊(Anemoi,罗马神为Venti)。
而auster一词来源于原始印欧语的*h₂ews- ,意即黎明。拉丁语的日出,黎明aurora来源于此。另外英语的东方一词east来源于中古英语 est, 来源于古英语 ēast, 来源于原始日耳曼语 *austrą, 也和此词同源。常见的印欧语系中语言还有俄语的утро(意思是早晨,俄语早上好就是доброе утро),英语的air(来源于古希腊语的ἀήρ,从早晨引申出的清晨的雾气、空气),立陶宛语的黎明aušra,威尔士语的黎明gwawr。
奥地利在德语中的名字是Österreich,由ost(东方)+ reich(国家)组成。而ost一词与英语east一样,来源于原始日耳曼语 *austrą,进一步追溯到原始印欧语的“黎明”一词*h₂ews-。
而随着大航海时代开启,人们开始对于南方大陆有着更深刻的认识。麦哲伦穿过火地岛和南美大陆之间狭长的海峡之后,认为火地岛连接着南方的大陆。在明朝的《职方外纪》中记载了麦哲伦发现的经过:
西土以西把尼亚之君复念地为圆体,徂西自可达东,向至亚墨利加,而海道遂阻,必有西行入海之处。于是治海舶,选舟师,裹糇粮,装金宝,缮甲兵,命一强有力之臣名墨瓦兰者,载而往访。墨瓦兰既承国命,沿墨利加之东偏纡回数万里,展转经年岁,方茫然未识津涯,人情厌斁,辄思返国,墨瓦兰惧功用弗成,无以复命,拔剑下令舟中曰:“有言归国者斩”于是舟人震慑,贾勇而前。己尽亚墨利加之界,忽得海峡,亘千馀里,海南大地,又复恍一乾坤。墨瓦兰率众巡行,间关前进,只见平原漭荡,杳无涯际,入夜则磷火星流,弥漫山谷而已。因命为火地,而他方或以鹦鹉名洲者,亦此大地之一隅。其后追厥所自,谓墨瓦兰实开此区,因以其名命之曰墨瓦蜡,为天下之第五大州也。
这一所谓的“麦哲伦大洲”,在《坤舆万国全图》被写作墨瓦腊泥加,也就是Magellenica。不过一个多世纪后,荷兰人塔斯曼发现了新西兰南岛,第二次航行却错过了新几内亚岛和澳大利亚大陆之间的托雷斯海峡,而顺着南下到了澳大利亚北部的卡奔塔利亚湾,之后沿着澳大利亚北海岸一直向西航行,命名南方的大陆为“新荷兰”。而又一个世纪之后,英国人库克几乎环绕了新西兰,证明了它并不和所谓的南方大陆相连,算是破解了这一传说。到了1778年,菲利普船长带着大队囚犯在澳大利亚正式建立殖民地。
明朝对澳大利亚没有记载实属正常。到了清朝,《海国图志》也紧跟着时代的发展。其中第十六卷描述的就是澳大利亚。魏源在开篇对于其译名也说了几句:英夷所属外新阿兰岛,即阿塞亚尼洲〈(一名澳大利亚洲,但与欧罗巴之奥地利亚国同名,若但呼新荷兰,又与两爪哇相混。故今从《地理备考》阿塞亚尼洲之名,其实音近,字殊,犹之奥地利亚国,一作欧塞特厘国也)〉,盖《地理备考》以此洲为南洋诸岛之统领,故以岛名为州名。其实亚细亚等,皆夷人以意命名,非有故实。六合之外,圣人不论,既放观宇宙之大,不得不名从主人也。另外“名从主人”这一句话成为了地理名词、人名翻译的一大原则。
从清朝起,汉语的译名“澳大利亚”也就沿用至今了。
丹麦的对内名Danmark与英语名Denmark相差无几。其名字的来源和欧洲很多其他国家一样纷繁复杂。一大争论来源于Dan的来源。另一大争论则是关于-mark的后缀。
关于Dan的来源,一些人认为是来自丹麦传奇国王“丹”(Dan)。有人认为最先出自于丹麦日耳曼族(Danes)。也有人认为Dan与德语的Tenne(踩谷场)或是英语的Den(低地、洞穴)同源。
至于后半部分,在古诺斯语中Denmark写做Danmǫrk,其中mǫrk的含义很有可能是边疆或是森林,尤其是与德国石勒苏益格地区接壤的森林与沼泽。像挪威的芬马克(Finnmark),泰勒马克(Telemark),德国的迪特尔马申(Dithermarchen)都有着类似的结尾。
丹麦在明朝的《职方外纪》中被称作大泥亚诸国,因为当时丹麦、挪威、瑞典形成名为卡尔马联盟的共主邦联国。丹麦王室的黄底三狮旗(和三狮军团英国的王室族徽都来源于金雀花王朝的徽章)或是卡尔马联盟的黄底红十字旗代表的黄旗也成为了早期丹麦的另一个称呼:黄旗国。《坤舆万国全图》将丹麦称作“大泥亚”,旁边标注即“第那玛尔加”。前者来源于拉丁语的名称Dania,后者则贴近丹麦语发音。
到了清朝,常见的译名又多了一类译名。《海国图志》中称丹麦为𪡏国,一作𪡏马,一作领墨,一作吝因,一作丁抹,一作大尼,一作丹麻尔,即来粤之黄旗国也。其中𪡏马、领墨、吝因这三个以l音开头的译名到底从何而来,根据《海国图志》注释解释,为王所居地,名颠地墨〈(领墨国之得名以此也;或作丁抹国,即领墨之音转,或作𪡏国,即邻领字丁字之音转)〉。而汉语中并没有任何方言把d读成l,这个音变也算是一大迷案了。
不过如今的译名还是和其本名非常接近。
法国的全名法兰西来源于拉丁语Francia,意即法兰克人的土地。而法兰克人是日耳曼族的一支。如今所谓的“法国人”也是由凯尔特人(高卢人)+ 罗马人 + 日耳曼人混合而成的民族。
法兰克人的来源最主流的说法是来源于原始日耳曼语 “frank”一词,意即自由。因为罗马征服高卢后,只有法兰克人不用纳税。
在明朝的《职方外纪》中称之为拂郎祭,即佛兰西国。后面西欧国家在中亚被统称佛郎机也有解释:中古有一圣王名类斯者,恶回回占据如德亚地,兴兵伐之,始制大铳,因其国在欧逻巴内,回回遂概称西土人为拂郎机,而铳亦沿袭此名。
到了《海国图志》,法兰西被录入佛兰西国总记,即佛郎机,一作佛朗西,一作拂兰祭,一作法兰西,一作和兰西,一作勃兰西。其中的“法兰西”译名也就流传至今。
有意思的是在汉字文化圈中,汉语之外的越南语中也用“法兰西”的名字(越南语:Pháp Lan Tây/法蘭西),越南语也简称法国(越南语:Pháp quốc),而日语和韩语中则沿用“佛兰西”的译名(日语:仏蘭西;韩语:불란서),最初也简称佛国(日语:仏国;韩语:불국)。不过二战后两者都采用音译的形式,日语为フランス,韩语为프랑스。
秘鲁一词的西班牙语Perú诞生于西班牙征服南美之前。早在1523年,西班牙的巴斯克探险家帕斯卡.德.安达戈亚(Pascual de Andagoya)在探寻中美地区的时候,听说印加帝国的一个地区就叫做”Birú”或是”Pirú”。之后西班牙的船长加斯帕.德.莫拉雷斯也提到了在圣米格尔湾(如今巴拿马)东部有一名名叫“比鲁”(Birú)的酋长,其拥有大量的黄金与珍珠(en la parte oriental del golfo de San Miguel había un cacique gran señor llamado Birú, que tenía gran riqueza de oro y perlas)。
无论是谁先发现了这个名字,这个地区迅速被西班牙殖民者征服。1529年,西班牙帝国的国王卡洛斯一世签署了托雷多令,允许皮萨罗征服秘鲁,这也是这个名字正式出现在文字中。
汉语中最早的译名来源于明朝,《职方外纪》和《坤舆万国全图》都称其为孛露。到了清朝的《外国史略》中,其被称作伯路国,一作孛露,又作北卢。可见明清时期汉语的译名采用的就是b的发音。
而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秘是个多音字,有mi和bi两个读音。但在生活中我们熟悉的是mi的发音,但殊不知历史上bi的发音却是主流。在《集韵》中,秘的反切是兵媚切,音毖。在《转注古音》中是蒲结切,音蹩。当今的北方官话之外的汉语语言中粤语读音为bei,客家话为pi,吴语为pi,闽语中pi, bi, be都有。
这样看来,我们熟知的mi的发音反而是近现代的产物。
D组
阿根廷的名字与其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旁的“拉普拉塔河”名字起源息息相关。1494年西班牙人与葡萄牙人签订了瓜分世界的《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之后,双方就展开开始了殖民美洲的争夺战。抛开运气爆棚发现了巴西从而占据了半个南美不谈,葡萄牙人也是最早踏足巴拉那河流域的欧洲人。他们在1511年左右就到达了河口。西班牙人胡安.迪亚斯.德.索利斯(Juan Díaz de Solís)在1516年进入了拉普拉塔河口,尝到了涌入河口的大量淡水,他把拉普拉塔河宽广的河口区域成为“甜海/淡水海”(Mar Dulce)。但赋予其如今名字的却是意大利人塞巴斯蒂安·卡伯特(Sebastian Cabot),他的父亲是在维京人之后再度涉足纽芬兰岛的人。卡伯特在1526–1529年间上溯巴拉那河及其支流乌拉圭河和巴拉圭河,甚至到达了阿松桑。听信了16世纪初欧洲传言南美的平原河流上游有银山,他就把这条河命名为Río de la Plata,意即银子之河。但果实最终还是被西班牙人摘取。在1542年建立了秘鲁总督府,西班牙随后在1549年建立了拉普拉塔总督府。
不过意大利人却将“银山”的传说传回了意大利。在1536年的文档中,Argentina第一次被提到。这个词来源于意大利语argentina,意即银制品。而意大利语词来源于拉丁语argentum,意即银子。这个词衍生出的argent在英语里指的就是银锭,现代法语中的“钱”一词也是argent。
后来,这个词也出现在了西班牙语中,1602年西班牙探险家兼作家马丁·德尔巴尔科·森特内拉(Martín del Barco Centenera)1602年的诗作《阿根廷与拉普拉塔河的征服》(Argentina y conquista del Río de la Plata, con otros acaecimientos de los reinos del Perú, Tucumán y estado del Brasil)第一次用西班牙语提到了“阿根廷”这个名字。
一直到阿根廷独立前,拉普兰特总督府和拉普拉塔总督辖区是官方对这一地区的称呼。但随着1826年阿根廷独立,政府在宪法中采用了这一传奇名字命名本国。
因为阿根廷独立较晚,在明朝时期的《坤舆万国全图》中并未标注名字,不过巴拉那河则标为“白剌那大江”,而在出海口一带则标为“银河”,采用了意译。
到了《海国图志》,则采用了音译和意译。其中引用的材料《地理备考》写到:巴拉大河国,又曰阿尔仁的纳。《地理全图集》则采用的是拉普拉塔的音译:拉巴拉他国。《外国史略》甚至采取了意译:银国一名拉巴他国。
克罗地亚是一个对外名称和对内名称拼写看似大不相同实则同源的国家。
它的对内名字Hrvatska来源于对克罗地亚人的称呼Hr̀vāt,而这个词来源于原始斯拉夫语*xъrvat(in)ъ,而这一词是从*xorvatъ变位转化而来。而最初的词根来源则无人知晓。而英语的Croatia来源于拉丁语Croata,而拉丁语一词也是源自原始斯拉夫语词根。
最早出现的克罗地亚的名字当今发现于克罗地亚海岸克尔克岛(Krk)上发现的约公元1100年写成的巴什卡石碑(Baška tablet),其中写到zvъnъmirъ kralъ xrъvatъskъ ,意思就是兹沃尼米尔,克罗地亚人之王。克罗地亚足球黄金一代中的博班和索尔多的名字也都是兹沃尼米尔(Zvonimir)。
克罗地亚历史上先后属于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法兰克帝国的地区或是藩属。法兰克帝国时期更是分裂成了达尔马提亚(Dalmatia)和潘诺尼亚(Pannonia)两个公国。后来特尔皮米尔大公击退了法兰克人,统一了两国,建立了克罗地亚公国,之后托米斯拉夫得到教皇承认之后把公国变成了王国,到了兹沃尼米尔达特尔皮米尔王朝到了巅峰。但是兹沃尼米尔被刺杀之后,克罗地亚走向下坡路,逐渐被并入匈牙利和后来的哈布斯堡王朝。这受外族统治的状态就一直延续到了一战前。
明朝的《坤舆万国全图》自然也没有标注克罗地亚,只是对其地区历史上的名字达尔马提亚和潘诺尼亚分别标注了“大尔马齐亚”和“班诺尼”。清朝的《海国图志》提到了克罗地亚和达尔马提亚几次,不过译名不同,两个地区都在奥地利一卷:
伊尔那里阿,东界格罗阿底阿。
第十二哥罗瓦西亚部。长六百里,宽四百里,地面积方一万零一百里,烟户约五十六万馀口。此地昔自为一国,后归本国管属,改为部。
第十三达尔马西亚部。长八百七十里,宽一百五十里,地面积方八千三百里,烟户约三十万馀口。此地昔自为一国,后归本国管属,改为部。
引文《万国全图集》中提到了:一曰可剌地,土民勇战,因未向化,心野意巧,以农为生。
冰岛是汉语中采用罕有的意译的国家。不过其对内名和对外名本身就可以拆成两个独立的单词。
诺斯人传说中挪威人纳多德(Naddodd)最早发现冰岛,当时称其为“雪国/雪地”,Snæland(Snow + land)。而后来瑞典人加答尔.斯瓦瓦尔森(Garðar Svavarsson)称其为加答尔之岛Garðarshólmur(Garðars + hólmur)。而之后的维京人弗洛基.威尔格尔塔尔森(Flóki Vilgerðarson)历经艰险,女儿丧生于途,牲畜饿死,到达冰岛之后却看见的是充满了冰山的峡湾,于是他就起了流传至今的名字,“冰地/冰土”,Ísland,是由来源于古诺斯语íss(冰)+ land(国土、土地)组成。英语的翻译也采用了意译,Iceland。历史上传说他是为了阻止其他维京人移居此岛只不过是谣言。
另外还有一个欧洲关于冰岛的传说,就是所谓的“图勒”之地。在古罗马和古希腊文学和地图中,人们想象极北之地有一块岛,名字叫做ultima thule,意即最终陆地。后世有人将其联系到奥克尼岛、设得兰岛、冰岛或是格陵兰岛上。在《坤舆万国全图》中,利玛窦将冰岛标注为“都力”,就收到了欧洲传说的影响。
和冰岛得名完全相反的另一个维京人发现的地区就是格陵兰岛。传说红胡子埃里克到达此岛南部,正好发现全岛仅有的没有被冰盖覆盖,长着绿色植被的地区,就将全岛命名为Grœnland, 意即“绿土/绿地”。
而中国历史上的两地译名则夹杂着音译和意译。
《海国图志》第五十八卷中引用的《万国地理全图》采用了意译:极北海隅冰岛者,风气凛冽,中有火山,兼屡地震。《地球图说》中则采用了音译:所属大西洋有一大岛,名爱撒伦,有火山,节次出火,不时地震,傍有温泉,逆流而上,约高二十丈,人民业渔,取海大皮为衣。《地理备考》也采用了音译:本州之地,隶大尼国兼摄者,一曰义斯兰的亚。《外国史略》采用了意译+音译:另有所据北海隅之冰兰岛,广袤一千八百里,居民五万,气候甚冷,鲜产物,多火山,恒有山崩地裂之灾。
格陵兰的译名也是夹杂了音译与意译。《坤舆万国全图》中标注的是“卧兰的亚大州”,后世日本标音版本的地图上的假名则为“ゴランデア”(Gorandea),侧面反应了当时明朝时期的“卧”字读音接近go。 清朝的《地理备考》采用了音译:一曰哥罗英兰的,又名襄的麻。《地球图说》采用了意译+音译:青蓝国系埭尼属国,东、南、西三面都界海,北近北极。《外国史略》则全用意译:又有青地,广袤二万方里,居民二万四千。
尼日利亚(Nigeria)和邻国尼日尔(Niger)的英文只有两个字母的差异,二者都来自于流经国内的西非大河尼日尔河。而这个名字则是来源于当地图阿雷格语中的名称Egerew n-Igerewen,意即众河之河。在流经的国家的其他语言中,这条河也有不少名字。 在曼丁语中,它是Jeliba,意即大河。在伊博语中,它是Orimiri,意即大水。在桑海语中,它是Isa Ber,意即大河,或者简称Isa,特指“河”。在豪萨语中是 Kwara 。在约鲁巴语中是Oya。
这个词用拉丁字母转写之后,巧合的是和拉丁语黑色一词niger相同。诸多罗曼语族语言当中黑色词汇都来源于此,而且产生了分化。法语的noir,西语的negro,意大利语的nero,和葡萄牙语的negro保留了相对中性的黑色。而法语的nègre,意大利语的negro,葡萄牙语的nego和preto,甚至包括引入英语中的negro,nigger变成了具有种族歧视的称呼。
中世纪欧洲人很长时间用尼日尔这个名字描述尼日尔河中段,认为非洲西海岸的塞内加尔河是其入海口,而尼日尔河真正入海口只不过是一片湿地。直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苏格兰探险家蒙戈·帕克溯尼日尔河而上探寻源头,了解桑海帝国,才搞清楚了源头。
而明朝时期的《坤舆万国全图》自然也带着欧洲人错误的认识。一来利玛窦将尼日尔河化成了一条贯穿非洲东西部的河流,东部注入尼罗河,西部通过一湖流入塞内加尔河并注入大西洋。二来,他将中段采用了意译,称之为“黑江”。不过到了清朝的《海国图志》,译名就改回了音译:尼额河。
E组
巴西国名的来源与其特产巴西红木密不可分。最开始葡萄牙殖民者管沿着巴西海岸生长郁郁葱葱的巴西红木称之为pau-brasil,brasil来源于词根“琥珀”brasa。Brasil一词的意思也就是红如琥珀。早期巴西红木产生的红色色素被广泛应用于欧洲纺织业作为燃料,巴西红木的原产地也就因特产而得名。
《坤舆万国全图》中称巴西为“伯西尔”,甚至在附注上说道:伯西尔即中国所谓苏木也。不过二者只是颜色相同,巴西木为单子叶植物纲,天冬门目,天冬门科。而苏木是双子叶植物纲,豆目,豆科。
在《海国图志》中,巴西的译名沿用了“伯西尔”,其引文中也用了音节更简短的译名。《万国地理全图集》和《外国史略》都写到:巴悉国,一作伯西尔国。
Brasil这个对内名称在巴西葡萄牙语发音为/bɾaˈziw/,其中的s发音与英文拼写中Brazil的z发音一样。而最后的l则发w的音。如果音译,“布拉济乌”更为接近。
和许多拉丁美洲地区的地名一样,哥斯达黎加的名字直接来源于现有的西班牙语单词。Costa即为Coast,海岸。而Rica即为Rich,富饶。二者相加,意思就是富饶的海岸。哥斯达黎加长期属于其他殖民地的一部分,先属危地马拉,后成为墨西哥帝国一部分,直到1940才独立,因此少见于史料。
在《海国图志》卷六十六中主讲危地马拉的部分中,哥斯达黎加被一笔带过,其译名与当今译名颇为接近:一哥德黎加国,东西六百里,南北四百里,烟户约五百馀口。气温土膴,都城建于平原,其通商冲繁之地,一名加尔达额,一名波卢加。
还有着类似形容词组成的常见地名就是原西班牙殖民地,后归属于美国的波多黎各。其名字Puerto Rico中Puerto就是Port,港口。岛的名字就是富饶的港口。和哥斯达黎加稍有不同的是,港口一词在西班牙语是阳性,因此使用的是形容词阳性形式rico。而海岸是阴性,配合的形容词也为阴性形式rica。
西班牙语之外,欧洲殖民者以“海岸”命名的殖民地还真不少。西非海岸历史上被卷进臭名昭著的三角贸易,各个地区也以其主要出口产品命名。科特迪瓦(Côte d’Ivoire)及其旧称“象牙海岸”(Ivory Coast)在法语和英语里都指的是象牙海岸。黄金海岸(Gold Coast)是加纳的旧称。胡椒海岸(Pepper Coast)或是谷物海岸(Grain Coast)包含了如今的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部分科特迪瓦。而奴隶海岸(Slave Coast)主要包括了当今的贝宁(当初是荷兰殖民地,荷兰语为Slavenkust)。
塞尔维亚的名字在历史上有着诸多拼法,这与其在巴尔干半岛的扩散和与其他民族的交流分不开。说着斯拉夫语族南支语言塞尔维亚语的塞尔维亚人(Serbs)和说着斯拉夫语族西支语言索布语(Sorbian)的索布人(Sorbs)的名字有着十几种拼法:Surbii, Suurbi, Serbloi, Zeriuani, Sorabi, Surben, Sarbi, Serbii, Serboi, Zirbi, Surbi, Sorben。这些都可以追溯到原始斯拉夫语词根 *sьrbъ ,意即联盟,盟友。而这一词来源于原始印欧语词根*ser- ,意即保护,守卫。与拉丁语的servo (守卫,保护), 古英语的 searu (武器,护甲), 立陶宛语 sárgas (守卫者), 希腊语的 ἥρως (hḗrōs, 英雄) 同源。
还有一支假说来源于波兰语言学家斯坦尼斯拉夫.罗斯庞德(Stanisław Rospond),他认为词根 *srъb- / *sьrb- 在原始斯拉夫语中的意思是“抿、啜”,与波兰语 “to s(i)erbać 和俄语сербать同源,甚至和斯拉夫语之外的立陶宛语suřbti, 中古德语 sürfen共同来自原始印欧语拟声词词根 *serbh- / *sirbh- / *surbh- ,意思是饮、流、哺育。他认为这个民族以“奶”相连,喝着同样的奶长大的人就是同族人,进而衍生出民族的名称。至于塞尔维亚人以及之前提到的克罗地亚人到底从何而来,史学界尚有争论。一论认为其来自北高加索地区的伊朗人,一论认为其来自中欧地区的白斯拉夫人,还有人认为是巴尔干半岛原始民族演化而成。
对内名之外,塞尔维亚的对外名也是多种多样。
自12世纪起,塞尔维亚和“罗西亚”(Рашка/Raška)都是这个民族的称呼,这个名字来源于历史古城拉斯(Ras),是历史上东正教重要的教区(eparchy),也是塞尔维亚王国的发源地(在如今的科索沃地区)。
拜占庭帝国管塞尔维亚人叫特利巴里(Triballi),他们认为塞尔维亚人是历史上色雷斯人的一支后裔。另外拜占庭历史上著名史学家安娜·科穆宁娜的《阿莱克修斯传》中,将塞尔维亚人称作达尔马提亚人(Dalmatian),直接将塞尔维亚人与历史上的达尔马提亚地区关联在一起。奥托曼帝国时期将部分塞尔维亚人和一些罗马尼亚人统称为弗拉赫人(Vlach)。而在达尔马提亚当地人口中,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也被叫做莫拉赫人(Morlach)。哈布斯堡王朝时期管塞尔维亚人叫“伊利里亚人”(Illyri)。
七世纪开始,斯拉夫人入侵罗马的默西亚省,从公国到王国到帝国一步步崛起。但到了15世纪中叶,被奥斯曼帝国吞并,之后一直持续了4个世纪,直到19世纪初才独立出来。自然而然地明朝的典籍中对于这一地区就并没有详细的记载。《坤舆万国全图》中标注了周边的大尔马齐亚(Dalmatia)、班诺尼(Pannonia)、布尔葛利亚(Bulgaria,保加利亚)、马则多泥亚(Macedonia,马其顿)、厄勒齐亚(Graecia,希腊)、亚尔百泥亚(Albania,阿尔巴尼亚)、罗马泥亚(Romania,罗马泥亚),就是没有塞尔维亚。清朝的《海国图志》中对塞尔维亚也没有记载,不过倒是提到了斯洛文尼亚首都卢布尔雅那、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等地。
汉语音译塞尔维亚很有是来源于英语对于塞尔维亚的古代拼写方法Servia。全欧洲的语言除了英语的古代拼写方法,荷兰语的Servië和希腊语的Σερβία(其中β为擦音)之外,都用的是塞音b来书写该国国名。
瑞士虽然有着四门官方语言,但无论是德语Schweizerische Eidgenossenschaft ,法语Confédération suisse,意大利语Confederazione Svizzera,罗曼什语Confederaziun svizra 都有着共同的语源Schwyz。这个城镇是最初瑞士邦联中最古老的三个州之一的施维茨州的中心。Schwyz延伸到指称整个施维茨州,自1499年的斯瓦比亚战争后逐渐称整个邦联。
而Schwyz一词最早出现于972年出现,来自古高地德语的Suittes,可能来源于词根*swiþ- (力量)。也有可能来源于日耳曼语词根*swint- 或是凯尔特语词根*sveit-,意即清理,可能指当初森林地区烧除树林,清出建筑的空地。
瑞士编年史在15到15世纪编造出来了一个传奇建造者,苏伊特(Suit,也拼作Swit, Schwyt, Switer),称其带领着瑞典人躲避饥荒迁徙到此地。苏伊特击败了他的兄弟舍耶(Scheijo,或拼作Sheyg),成为了新领土的主人。(瑞士和瑞典两个国家的英文名字Switzerland与Sweden起始字母接近,但发音与中文的“瑞”字相去甚远,这样一看两者历史上到还有一些渊源)。
随着文艺复兴传遍欧洲,瑞士人中接受过拉丁教育的人认为现有的名字很容易跟本地的施维茨州搞混,于是在17世纪编写一段故事,其中女神赫尔维蒂(Helvetia)的名字就是采用历史上罗马帝国称呼居住在瑞士高原的高卢人中的一支赫尔维蒂人(Helvetti)这一称呼。她也成为了新的国家象征。到了1848年瑞士联邦正式成立,它的拉丁语国名就是Confederatio Helvetica,在1879年还印在了钱币上。
Helvetti的名字前半部分来源于凯尔特语族的高卢语字根 elu-, 意即获取,繁荣,兴盛。与如今表示“许多”之意的威尔士语elw和古爱尔兰语前缀il-同源。后半部分来源于字根*etu-, 意即土地、草地。整个部落的名字可能就是丰饶的土地。
在明朝的《坤舆万国全图》中,瑞士地区的名字采用的就是Helvetia的对外名,被译作“赫尔勿妻亚”。到了清朝魏源的笔下,国家名就变成了如今的“瑞士”:瑞士国(源案:《职方外纪》谓之大尔马齐亚,与佛兰西、意大里、耶马尼、奥地里亚犬牙相错者也,与瑞丁之可称一瑞字者迥别)。魏源还特别提到了瑞士和瑞典的差别,不过他把克罗地亚地区的大尔马齐亚与瑞士搞混了。
汉语中的“瑞”的发音来自哪里呢?汉语语言中,只有北方官话的发音音节首为r,而在粤语(seoi)、闽语(su或sui)、客家话(sui)中音节首都为s。甚至官话的西南官话方言中也将其发音为sui。这样一看,“瑞”字的发音还是比较接近瑞士法语的译名(Suisse)。
说完瑞士,顺便提一下英文和瑞士极其相似,有着“非洲瑞士”之称的斯威士兰(Swaziland)。这个国名就是殖民者对于当地主体民族“斯威士人”(Swazi)的土地的称呼。Swazi的名字则来源于19世纪统一部落和国家的姆斯瓦蒂二世(Mswati II)。历史上第一个叫姆斯瓦蒂的酋长生于15世纪。而如今的斯威士兰国王是姆斯瓦蒂三世。
F组
德国的对内名算是比较有名,汉语的译名也是来源于这个词的音译德意志。德国,对内的德语的名字是Deutschland,意为“德意志人的土地”,而Deutsch则来自古德语diutisc,意即人民。而此词来源于罗马人对当地一民族“条顿人”的称呼。对德国有着相同条顿语源称呼的语言主要分布在北欧,包括日耳曼语族的丹麦语: Tyskland, 荷兰语: Duitsland, 法罗语:Týskland,冰岛语: Þýskaland, 挪威语: Tyskland, 瑞典语:Tyskland 。之外还有芬兰乌戈尔语系的北萨米语:Duiskka。
而英语的Germany则来源于罗马时期凯撒对莱茵河畔的另一民族“日耳曼人”的称呼:Germania。Germania一词很有可能来源于当时土地的居民凯尔特人的高卢语,由 *ger (附近) + *mani (人)组成,前半部分与威尔士语ger(介词靠近),古爱尔兰语gair(邻居),现代爱尔兰盖尔语前缀gar- (靠近)同源。
使用日耳曼称呼的语言则分布广泛,包括阿尔巴尼亚语: Gjermania,亚美尼亚语: Գերմանիա (Germania),格鲁吉亚语: გერმანია(Germania),希腊语:Γερμανία (Germanía) ,斯拉夫语族的白俄罗斯语: Германія (Hermánija)、保加利亚语:Германия (Germánija)、马其顿语: Германија (Germánija)、俄语Германия (Germánija);凯尔特语族(海岛语支)的爱尔兰盖尔语: an Ghearmáin、 马恩岛盖尔语:Giarmaan、苏格兰盖尔语:Gearmail;罗曼语族(东支和意大利支)的拉丁语:Germania、意大利语 Germania (但是形容词tedesco是“条顿源”)、罗马尼亚语Germania。
而罗曼语源西支和凯尔特语族大陆语支对于德国的称呼来源于来自美因河上游的阿勒曼尼人。比如凯尔特语族(大陆语支)的布列塔尼语: Alamagn, 康沃尔语: Almayn,威尔士语: Almaen;罗曼语族(西支和伊比利亚支)的加泰罗尼亚语:Alemània,法语:Allemagne,奥克语:Alemanha,葡萄牙语:Alemanha,西班牙语:Alemania。这一名字甚至传到了南支地区非印欧语系的巴斯克语中。巴斯克语的称呼是Alemania。
芬兰-乌戈尔语系对于德国的主流称呼则来自“萨克逊”这个地区和民族。比如爱沙尼亚语的Saksamaa,芬兰语的Saksa,立窝尼亚语德Saksāmō,维鲁语俄S’aksamaa。
至于和日耳曼人纠缠不休的斯拉夫人,他们的称呼来源于共同的词根Nemet,意即哑巴,引申为外国人。本意原指德语难懂,好似哑巴说话一样。比如捷克语的 Německo, 斯洛伐克语额Nemecko,波兰语的Niemcy,白俄罗斯语的另一种称呼Нямеччына (Njaméččyna),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的Nemačka ,斯洛文尼亚语:Némčija,乌克兰语:Німеччина(Niméččyna) 。斯拉夫人称呼也传到了临近的说着乌戈尔语系匈牙利语的匈牙利,他们对德国的称呼是Németország。
最后波罗的语族的语言拉脱维亚语的Vācija和立陶宛语的Vokietija的词源有多种解释。一说拉脱维亚语的 Vāca和立陶宛语的 Vókia最初指的是瑞典的一个区域的日耳曼民族瓦哥特人(Vagoth)这个词是由前缀 *vāki(ā) + -goth(哥特)组成。但是没有任何瑞典语典籍记载了这一地区。另一说其来源于原始印欧语词根*wekʷ-, 意即说话,和另一支灭亡了的波罗的语族语言古普鲁士语wackis (吼叫)同源。其他有着相同语源的印欧语单词还有梵语的वक्ति (vákti, 说,讲), 古希腊语的 ἔπος (épos, 词、说、歌) ,拉丁语的vox (声音,话语),这一词最初在波罗的语族中指的就是“那些说话大声的外国人”,和斯拉夫语族的“哑巴”的解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坤舆万国全图》对于德国的描述颇为详细。入尔马泥亚标注日耳曼(Germania),沙琐泥亚标注萨克森地区(Saxonia),虎西亚标注黑塞(Hessia),帕袜利亚标注巴伐利亚(Bavaria)。《职方外纪》则采用的是“阿勒曼尼”人的名称,称之为亚勒玛尼亚。
到了清朝《海国图志》成书的年代,1841年,德意志尚未统一,但神圣罗马帝国消失之后,德意志邦联已经形成。《海国图志》中对德意志的称呼是耶马尼国,一作热尔玛尼,一作者尔麻尼,一作亚勒马尼,一作亚墨尼,一作日耳曼,一作阿理曼,一作亚咩里隔(最后一个应该是误把America写进来了)。还记录了其25个下属国家。
汉字圈国家中国之外,越南语对德国的称呼也使用的是“德”字(Đức)。而在日语和韩语中,德国被称作“独逸”,日文写作“ドイツ(獨逸,Doitsu)”,韩文写作“독일(獨逸,Dokil)。如今我国的二次元文化中也接受了日语的翻译,把“独国”在特定语境下称呼德国。
说完了Deustch,顺便也提一下和它长得很像的Dutch。英语对于荷兰人的称呼也源自“德国人”。现代英语Dutch来源于中古英语Duch ,当时除了指德国人之外也指低地德国人。而Duch则来源于中古低地德语dütsch, düdesch。这个民族和德国人如此接近,再加上名字又很接近,也常常容易被搞混。比如信奉路德宗和改革宗,17世纪就搬到美国宾夕凡尼亚州,建立了日耳曼敦(Germantown)的德国人,保留了他们的文化和语言。但是在英语中,他们却被称作Pennsylvania Dutch。
不过荷兰的国家名就不太容易被搞混。荷兰的国名主要有三种翻译方式。在世界第一种是使用整体名称尼德兰的音译。此地最早被称为尼德兰,在荷兰语里国家的名字是Nederland, Neder和英语nether同源,意为低、下面,所以整体意思就是low lands “低地”。第二种是使用部分名称荷兰的音译。七省共和时期之后荷兰崛起,逐渐取代了最初整体区域的名称“尼德兰”。第三种则是使用整体名称“低地”的意译。
使用前两种翻译的语言分布没有太大规律,比较随机。而使用意译的语言比较系统。
印欧语系中罗曼语族语言里的加泰罗尼亚语的 Països Baixos, 法语的Pays-Bas, 意大利语的Paesi Bassi,葡语的Países Baixos, 罗马尼亚语的Țările de Jos,西语的Países Bajos 直译都是land/country low。
凯尔特语族里的布列塔尼语的Izelvroioù可拆为izel (low) + vroioù(land),康沃尔语的Iseldiryow可拆为Isel (low)+diryow(land), 威尔士语的Iseldiroedd可拆为Isel (low) + diroedd(land), 爱尔兰盖尔语 An Ísiltír 可拆为Ísil (low) + tír(land),这几门语言将形容词放在前; 而苏格兰盖尔语An Talamh Ìseal 和马恩岛盖尔语 Yn Çheer injil 则将形容词放在后面。
在部分斯拉夫语族里,捷克语的Nizozemsko, 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 Ни̏зозе̄мска̄, 斯洛文尼亚语 Nizozémska 都可拆为 原始斯拉夫语*nizъkъ (low) + *zemlja (earth, soil) + -ska(国家后缀)。
阿尔巴尼亚语的Vendet e Ulëta 意为 country of low。
芬兰-乌拉尔语系中的爱沙尼亚语的Madalmaad可拆为 Madal (low) + maad (lands) 。 同为芬兰语支的芬兰语的Alankomaat可拆分为 alanko (lowland) + maat (land)。 维普森语的Alamad可拆为ala (low) + mad (land)。 萨米语支的北萨米语的荷兰比“低地之国”更进一步,Vuolleeatnamat 可拆分为 vuolle (low) + eatnat (a lot/ very)+ mat (land)。意即非常低的国家。
欧洲之外的语言中,有一些受到殖民影响,用荷兰或是尼德兰的音译。但也有一些使用意译。
比如爱斯基摩-阿留申语系的爱斯基摩语族的格陵兰语里, Pukkitsormiut可拆为 pukkit (low) + sormiut (land)。
北美纳瓦霍语(Navajo)Kéyah Wóyahgo Siʼánígíí 一词中Kéyah 为 land 之意, ké(under) + yaa (foot) 脚下为土地。Kéyah- + -Siʼánígíí 为国家的前后缀。Wóyahgo 意即 Wóyah/góyah/hóyah (down) + -go (ly) 。全称就是下方的国家。
在狱他一阿兹特克语语系的纳瓦尔特语里,Tlanitlāpan可拆为 Tlanit (under) + tlāpan (country), 意即底下的国家。 (此语里德国的名称为 Teutontlāpan,Teuton + tlāpan, 条顿人的国家, 跟德语本名 Deutschland 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南美克丘亚语(Quechua)里, urasuyu 可拆分为 ura (low) + suyu (region), 低的地区。 (此语言里低地德语为 ura sahun simi 即 low saxon language)
南美艾玛拉语(aymara)里,Aynacha Jach’a Markanaka 可拆为 aynacha (意为down, 下)+ jach’a marka (为国家的意思)。
除了这些低地之国的意译,还有几门语言从别的角度翻译荷兰。
尼日尔刚果语系班图语一支的斯威士兰语的译名是iDashi, 其i为国家前缀,Dashi则来源于Dutch一词。 这算是以民族反命名国家。
南美洲苏里南的一种克里奥语(由荷兰语、爪哇语、印度乌尔都语、中文混合成的语言)的译名是Bakrakondre, 其中kondre来源于英语country,为国家。而bakra来源于刚果尼日尔语的埃菲克-伊比比奥语(Efik-Ibibio)的白人 mbak?ra, 后词义扩展为欧洲殖民者白人,因为苏里南为荷兰殖民地,bakra不仅泛指欧洲还特指荷兰人。
突厥语系中克里米亚鞑靼语的译名Felemenk则是来源于荷兰北部地区弗兰德斯人及其居住地弗兰德斯(Flanders)。
墨西哥的名字Mexico在当地纳乌特尔语中拼作Mēxihco ,是阿兹台克帝国称呼其帝国中心山谷和其中居民的名字。阿兹台克帝国被西班牙人政府之后,整个北美的殖民地被称作新西班牙(Nueva España)。新西班牙一从西班牙独立,当地人就在夷为平地的阿兹台克旧都特诺奇提特兰(Tenochtitlan)的遗址之上建立了新都墨西哥城。
Mexico在纳乌特尔语中可能来源于阿兹台克战神梅兹特利Mēxihtli,也可能是由两个词Mētztli(月亮)与xīctli (肚脐)合成的词,因为原城坐落于形如兔子的特斯科科湖中,而中北美神话与我国神话类似,将月亮和兔子常常联系在一起。如今该湖已经干涸。还有一说来源于阿兹台克的“龙舌兰女神”梅斯提利(Mēctli),如今龙舌兰酒中就有一种叫做梅斯卡尔酒(Mezcal)。
阿兹台克语中Mexico中间那个音节的辅音发音/ ʃ /到了中古西班牙语中被转写成x,但到了16世纪的早期现代西班牙语就变成了软腭擦音/x/。在早期的一些西班牙语文字记载中,也有把墨西哥拼成Méjico 的。
《坤舆万国全图》中除了大地名“新以西把尼亚”之外,标注了“墨是可”。《职方外纪》中也用了“墨是可”的译名:其南总名新以西把尼亚,内有大国,曰墨是可,属国三十。
《海国图志》中沿用了相同的译名:墨是可国,一作墨西科,一作墨西果。在其引文中用了一些其他有意思的译名。
《万国地理全图集》写到:默西可国,北连兼摄邦国,西南连巴拿马微地,东接默西海隅,西连大洋海。
《地理备考》用到的译名很好听:美诗哥国,一作墨西科。“美诗哥”听起来比“美利坚”更有点诗情画意。
《地球图说》和《外国史略》都叫作麦西可国。如果简称“麦”国的话,倒和北方的“米”国相映成趣。
如今的墨西哥的全名是los Estados Unidos Mexicanos,中文是墨西哥合众国,翻译成英文的话就是The United Mexican States,与美利坚合众国全称的名字组成部分一样,但结构稍有变化。
韩国和朝鲜这两个国家属于汉字文化圈国家,自然其名称来自汉语。
先说说大地名朝鲜。“朝鲜”一词最早见于《山海经》中的海内经:“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朝鲜”。在公元前200年的《尚书大传》中提到朝鲜的意思为“朝日鲜明”,“朝”读如“朝日”的“朝”。但是到了《史记》中的朝鲜列传,则称“朝鲜”的发音为“潮仙”。这几百年时间朝鲜的名字也发生了音变。
朝鲜的源头在本土神话中来源于传奇人物檀君,他统治的时期也被称作檀君朝鲜。不过信史中记载则是来源于商末的箕子。作为商朝末期的“三仁”,《论语中》记载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在《今本竹书纪年》殷纪中记载纣王五十一年‘冬十一月戊子,周师渡孟津而还。王囚箕子,杀王子比干,微子出奔。在朝鲜人的传说中,箕子逃亡,到达朝鲜,建立了 “箕氏侯国”,并得到周武王的承认和册封,史称“箕子朝鲜”。
箕子朝鲜在半岛统治近一千年,历经41代君主,直到公元前2世纪被燕王卢绾部将卫满取代。朝鲜人称箕子为“箕圣”,称自己的国家叫“箕圣国”。 在朝鲜史书《三国遗事》中,古朝鲜与卫满朝鲜分别为两个王朝。而与此同时,朝鲜半岛南部崛起了三个部落辰韩、马韩、弁韩,被称为三韩,这三个部落也是韩国中韩字起源。而朝鲜半岛北部则是扶余、高句丽、沃沮等部落。 到了西汉末,百济在马韩领地中崛起并取代马韩。辰韩中的6个部落发展成新罗。而弁韩被伽倻所吸收。伽倻后来又与新罗融合。
到了公元108年,卫满之孙卫右渠与汉朝发生龃龉,汉朝出兵,双方各有胜负。但最后卫满被手下尼谿相参所杀,卫满朝鲜灭亡,朝鲜北部也被并入汉朝四郡。 但四郡并没有延续多长,真番、临屯二郡很快被本土人击破,玄菟郡被并到辽东郡,到了西晋末年,高句丽吞并了最后一个乐浪郡。
之后朝鲜半岛就进入了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时期”。高句丽在5世纪达到鼎盛,向北扩张到了如今的辽东一代。到了唐朝,高句丽开始与中国王朝交战,很快遭到了恶果。唐朝先是在660年和新罗灭掉了百济,随后在668年和新罗灭掉了高句丽。新罗之后与唐朝也先后多次交战,唐朝名将薛仁贵数败新罗,两国陷入持久战。之后唐朝分兵对付西面崛起的吐蕃,将安东都护府从平壤迁至辽东故城,熊津都督府被从泗沘迁至建安故城,给了新罗统一朝鲜半岛的机会。之后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就成为了新罗领地,而北部的辽东都护府成为了一个羁縻都护府,实际上由高句丽遗民管理。
到了9世纪,后百济与泰封国崛起,与新罗形成了新三国。而泰封国国主弓裔麾下的王建建立了高丽王朝,先灭新罗,后灭后百济,在936年再度一统朝鲜半岛。高丽王朝一直持续到了明朝。1388年,大将李成桂反叛,结束了高丽王朝,开始了长达五百余年的朝鲜王朝,一直延续到甲午战争。之后高宗改国号为“大韩帝国”,不过也没有持续多久,在1910年退位,朝鲜半岛也成为了日本的殖民地。
战后的朝鲜因为政治原因被分为两个国家,周边的国家对其称呼也不一样。我国以北朝鲜、南朝鲜为旧称,现代与韩国建交之后称为朝鲜和韩国。日本将二者成为北朝鲜和韩国。而两国本身也为了支撑自己政权的合法性从名字上下了功夫。韩国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为“北韩”(북한);而反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亦声称其为朝鲜半岛唯一合法的政权,称大韩民国称为“南朝鲜”(남조선)。
英语中则没有那么多麻烦,统称Korea,以North和South区分。而Korea一词在英语中远古拼法为Corea(这点确实没有冤枉02年世界杯郑梦准将“日韩世界杯”称作“韩日世界杯”,他的理由是韩国的英文名应为Corea,在J开头的Japan之前)。在马可波罗游记中称为Cauli。这一名字自然来源于高丽(Goryeo)一词。高丽建都于开城,曾是高句丽的都城,因此取名也向高句丽“致敬”。不过二者归根到底并不是同一民族,其使用的语言高句丽语与朝鲜语是否有关系也一直存在争议。我国语言学家将其划分为扶余语系,而韩国/朝鲜语言学家将其划分为朝鲜语系。
全世界大部分语言对朝鲜都采用的是“高丽”语源的称呼,而汉语之外还有一门语言的称呼颇为特殊。蒙古语中对朝鲜的称呼拉丁文转写是Solongos,意即彩虹,可能指的是朝鲜本身的意思中“朝阳”的颜色,也有可能指的是朝鲜族穿着的五颜六色的服装。在汉语典籍中,音译为“肃良合”。此词也有可能来源于金朝的女真语,其对朝鲜的称呼的拉丁文转写是sogar。
此外最有意思的称呼莫过于纳瓦霍语,对朝鲜的称呼是Náhookǫsjí Binááʼádaałtsʼózí Dineʼé Bikéyah Yázhí,对韩国的称呼是Shádiʼááhjí Binááʼádaałtsʼózí Dineʼé Bikéyah Yázhí。其中唯一的区别是Náhookǫsjí是北方,Shádiʼááhjí是南方,剩余的部分是由binááʼ (他的眼睛) + da- (复数标记) + áłtsʼózí (它很狭小) + dineʼé (人,民族) + bikéyah (他们的国家) + yázhí (小)组成,意译就是眼睛很小的那些人的小国家。而日本的名字则是Binááʼádaałtsʼózí dineʼé bikéyah,二者的区别就是日本的国家大一点,而朝鲜和韩国的国家小一点。
瑞典又是一个以民族而得名的国家。
瑞典的对内名Sverige最早以Swerike的拼写形式出现在13世纪,到了14世纪转写成Svearike。地处海岛的冰岛语和哥特兰语也记录了类似的拼写,分别是Svíaríki和Suiariki。Svearike是由svea (瑞典人) + rike (领土,和德语的帝国一词reich同源)组成。到了15世纪,拼写又变成了Swerighe。到了17世纪拼写转化成 Swerghe, Swirghe, Swirge。瑞典人这一词最早出现在罗马史学家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志》中,写作Suiones。此词来源于原始印欧语反身代词*s(w)e, 和拉丁语他/她/它自己一词 suus同源,最初瑞典人的名字可能就是“自己的部落” 。来源于相同词根的民族还有苏维汇人(Suebi或Suevi),如今德国地区的施瓦本地区(Schwaben)就是以此得名。
瑞典的对外名英文中的Sweden也是来自相同的语源。英语中的Sweden最早来自荷兰语,在引入荷兰语Zweden之前,英语的拼写是Swedeland。在15、16世纪荷兰语和德语习惯用-n作为国家结尾,如意大利Italien,西班牙Spanien,罗马尼亚Rumänien ,匈牙利Ungarn。
在明朝的《坤舆万国全图》中写作“苏齐亚”,《职方外纪》中写作“雪际亚”。到了清朝的《海国图志》中,提到了多个接近英语发音的译名:瑞丁,一作瑞典,或作绥林,或作苏以天,或作雪尔际亚。引文中《外国史略》、《贸易通志》、《万国地理全图集》、《外国史略》称之瑞丁。《海录》中称为绥亦占国。《地球图说》在瑞丁国之外又作苏以天国 。《地理备考》中称作瑞西亚国。
无论是苏,雪,绥,瑞,与其名字开头的音节相差不多。而如今的瑞典的“典”字,更多是使用了英语的音译。
之前提到了瑞典和瑞士经常容易混淆,其实这一问题不光出现在汉语和英语里,在罗曼语族甚至是斯拉夫语族语言中也是个大问题。瑞典名字拉丁文化之后是Suecia,西班牙语的Suecia, 加泰罗尼亚语的 Suècia, 葡萄牙语的 Suécia, 俄语的 Швеция (Shvetsiya)。而瑞士在西班牙语是Suiza, 加泰罗尼亚语是Suïssa, 葡萄牙语是Suíça,俄语是Швейцария (Shveytsariya)。这些语言中瑞士的来源是受了瑞士的施维茨来源于瑞典人的学说影响。
G组
比利时的历史颇为悠久,地处欧洲西北角的十字路口,它见证了罗马、法兰克、荷兰、勃艮地、西班牙、奥地利、法国的统治。其名字Belgium可以追溯到罗马时期的比利时高卢行省(Gallia Belgica)。这一行省名字的来源则是对当地凯尔特族一支贝尔盖人(Belgae)的称呼。Belgae原始凯尔特语词根 *belg- 或者是 *bolg- ,意即愤怒。这一词传到日耳曼语族中,诞生了荷兰语词gebelgd(极其愤怒)和 verbolgen(生气),古英语动词 belgan (生气)。这个词根最初来源于原始印欧语 *bhelgh- (膨胀,肿胀). 贝尔盖人的名字也可以理解成充斥着愤怒的人。
《坤舆万国全图》成图之时,比利时还只是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一片领土,在地图上标为“百尔入革”。到了1830年,比利时独立。在《海国图志》中就和荷兰一起列传:弥尔尼壬国,一名伊宣,又名北义。荷兰及弥尔尼壬两国同区,总名曰尼达兰,犬牙互错,参差不齐。其中“弥尔尼壬”的音译中弥字可能来源于闽语中的方言之一,读音为bi,而在其他汉语语言中,都是mi。而“伊宣”的译名,很难查证到底是对哪个地区或者哪个古名的音译。
《海国图志》的引文中,有各种各样的译名。《地球图说》称为伯利诸恒国,又名北义国。《地理备考》叫做北尔日加国,亦名北义国。《外国史略》命名为北义国。而“比利时”这一译名最早出现于《瀛环志略》:比利时,比勒治,惟理仪,北义,北尔日加,比尔百喀,密尔闰,弥尔尼壬,比利闰。
英格兰的得名来源对于熟悉英国历史的人来讲可谓是非常平实无华。England来源于古英语Englaland,意即“盎格鲁”人之地。来自德国萨克森地区和丹麦日德兰半岛的三支部落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成为了当今英国主体民族的先祖。
盎格鲁人的名字最早也出现在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志》中,写作Anglii。其名来源于该民族所在的安格利亚半岛(Anglia),而anglia又来源于原始日耳曼语“狭窄”一词*anguz,既可能指的是狭长的施勒伊湾(Schlei),也有可能指的是狭长的半岛。
不过盎格鲁人并不是在所有欧洲民族眼中这个岛屿的主人,凯尔特语族中大部分语言对于英格兰的称呼来源于“萨克逊”这一民族。布列塔尼语的Bro-Saoz,康沃尔语的Pow Sows中的Saoz和Sows指的都是萨克逊人,而Bro和Pow则是国家、土地的意思。爱尔兰盖尔语Sasana,马恩岛盖尔语Sostyn,苏格兰盖尔语Sasainn更直接地称其为萨克逊。而威尔士语则称英格兰为Lleogyr(当今拼写为lleogr)。这个词的词源众说纷纭。蒙茅斯的杰弗里的半编年史半小说的《不列颠诸王史》中记载英格兰三个地区康伯利亚(Cambria),洛格利亚(Loegria)和阿尔巴尼(Albany)分别来自于特洛伊的布鲁图斯三子坎伯尔(Camber),洛克里努斯(Locrinus)和阿尔巴纳克图斯(Albanactus)。这三个地方也分别成为了威尔士,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别称。有人认为此词来源于原始凯尔特语复合词*(p)les-okri-s, 意即靠近边界之人。有人认为此词前半部分来源于布列塔尼语复合名词*Lāikor,意即勇士,与古爱尔兰语勇士一词láech同源,而后半部分后缀 -wys 来源于拉丁后缀-ēnsēs。不过如今威尔士语对于英语的称呼是Saesneg,意即萨克逊人的语言。
另一个更多出现于诗歌中对英格兰的称呼是阿尔比恩(Albion),也来源于凯尔特语。其希腊语名字Ἀλβίων(Albíōn)和拉丁语名字Albiōn 来源于原始凯尔特语词根*Albi̯iū ,其间接格*Albiion-在高卢语中的 albio- (世界) 和威尔士语的 elfydd (土地、世界、国家)中也能找到。而这个凯尔特语词根可能来源于原始印欧语词根 *albho-, 意即白色 (比如拉丁语的albus,哈利波特中邓布利多的名字Albus的含义就是白色。英语白化病一词albino也是有着同样词源),指的是从欧洲大陆渡过海峡看见英格兰的第一片土地就是多佛的白色悬崖。这个词也有可能来源于原始印欧语词根*alb-,意即山丘。英格兰为“上面的世界”,而欧洲大陆则为“下方的世界”。
英格兰与苏格兰、威尔士构成的不列颠地区意即地理上的不列颠(Britian)。Britain来源于古英语 Breoton,来源于拉丁语Britannia,是罗马人对于不列颠岛上的凯尔特民族的称呼。到了5世纪,部分岛上的凯尔特人返回大陆,在法国的布列塔尼半岛(Britanny)定居,与当地原始的凯尔特人混合,形成了新的布列塔尼民族(Breton),与旧的大不列颠对应,这个地区就成为了“小不列颠”。有意思的是在法语中,大不列颠(Grande Bretagne)指的是布列塔尼,而英语当中的“布列塔尼”(Brittany)则是“小不列颠”。而这个凯尔特语的名字衍生出的Briton及简写Brit则泛指大不列颠联合王国的居民。
不过联合王国中的英格兰人、苏格兰人、威尔士人和北爱尔兰人不太喜欢这个笼统的称谓(除非是一致对外的情况下),更接受各自的民族称呼。英格兰、英国、不列颠的政治和地理概念常常容易被混淆。大不列颠(Great Britain)指的就是岛上的三个区域的集合: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而联合王国则在大不列颠基础之上附加了北爱尔兰。而不列颠诸岛(British Islands)则包含了全部联合王国的四个组成部分连同三个皇家属地:马恩岛、根西岛和泽西岛。而提到不列颠群岛(British Isles)则包含了两个政体,爱尔兰和联合王国,换言之就是上述所有地区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北爱尔兰、马恩岛、根西岛、泽西岛、爱尔兰的集合。
在《坤舆万国全图》和《职方外纪》中,英格兰被称作谙厄利亚。周边的爱尔兰在《职方外纪》中称作意而兰,而在《坤舆万国全图》中用的是罗马古名Hibernia的音译“喜百泥亚”,苏格兰则被称作“思可齐亚”。
《海国图志》中带来了当今我们耳熟能详的译名:英吉利,又曰英伦,又曰兰顿。苏格兰称作“斯葛兰”,爱尔兰称作“爱伦”。引文《瀛寰志略》中第一次使用了如今“苏格兰”的译名,这也对之后“英格兰”的译名产生了影响。
巴拿马在该国教育局认可的课本中的解释是“拥有丰富的鱼、树和蝴蝶”。这个解释也分别来源于三种对于巴拿马国名起源的假说。
鱼的假说认为当初西班牙船长安东尼奥.泰罗.德.古兹曼(Antonio Tello de Guzmán)在1515年停靠在巴拿马附近的小渔村,当地人称此地为Panamá,意即鱼类充足。树的假说认为当地盛产巴拿马木,因此得名。
蝴蝶假说则认为当地名字来源于瓜拉尼语蝴蝶panambi一词。
巴拿马被西班牙殖民者征服后,一直属于新格兰纳达总督区。1821年独立后成为哥伦比亚一部分,后独立成省,直到1903年在美国人的支持下才获得独立。在明朝史料中,并没有其名字记载。到了清朝,《海国图志》中使用了“巴拿马”这个译名。其中描写到:南墨利加洲之北,曰巴拿马,南北洲之界也。引文《瀛寰志略》也提到了巴拿马:可仑比亚,一作可仑巴,一作金加西蜡,南亚墨利加极北境也。西北至巴拿马。此外《地理备考》称作巴那马,《外国史略》提到了巴那马峡,在巴那马微地,通商兴旺。
突尼斯不仅是古迦太基文明的起源地,也是欧洲对于非洲概念的起源地。所最初突尼斯属于罗马在布匿战争之后建立的阿非利加行省(Africa)。这一名字之后也成为了整个大陆的代名词。
当代的突尼斯对内国名无论是阿拉伯语تونس ,柏柏尔语ⵜⵓⵏⴻⵙ (Tunes),还是法语Tunisie都来源于其首都,也就是国家文明的发源地突尼斯城Tunis。这座城市的名字来源于柏柏尔词根ⵜⵏⵙ, (t-n-s) ,意即休息,落脚,扎营。也有人认为此城来源于迦太基文明中的女神塔尼特(Tanith)。
突尼斯地区先后经历了迦太基、罗马、汪达尔、拜占庭、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法国的统治。17世纪之时,突尼斯属于奥斯曼帝国。它在《坤舆万国全图》中被译成“堵泥素”。在《职方外纪》中称作“弗沙国”。到了《海国图志》中,音译为“都尼司国”。引文里《万国地理全图集》称之为吐匿回回,《地理备考》也称作都尼斯国,《外国史略》称作土匿国,亦作都尼司。
H组
哥伦比亚(Colombia)的国名与许多美洲地名如美国的哥伦比亚河(Columbia River),哥伦比亚特区(District of Columbia),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遍布美国的哥伦比亚(Columbia)和哥伦布(Columbus,比如俄亥俄首府),遍布拉美的城市名字科隆(Colón),都是纪念“发现”美洲的探险家哥伦布(英语拼写为Christopher Columbus 意大利语拼写为Cristoforo Colombo 西班牙语拼写为Cristóbal Colón)。
哥伦布的名字在其母语意大利语中的意思是“鸽子”,来源于拉丁语columbus。
哥伦比亚在中文中最早出现于明朝,《坤舆万国全图》和《职方外纪》中都将这一地区称作“金加西蜡”。这个名字其实来源于西班牙初期殖民地的名字“黄金卡斯蒂亚”(Castilla del oro),因为当地的许多原始文明都以使用黄金或是黄金和其他金属的合金制品闻名。这一发现也影响了后世的黄金山(El Dorado)的传说。到了清朝,哥伦比亚已经独立,它的名字也反映在了清朝的史料中。《海国图志》称其为“可仑比”。引文中《地理备考》记录了哥伦比亚分为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三国的事件:哥伦比亚国,道光十一年,分为三国,不相统属。此外还记录了1502年哥伦布第四次航行到达如今巴拿马海岸的经历:明孝宗宏治十五年,有意大里亚国人,由吕宋国访据其地,分析为三。一名新加拉那大,一名委内瑞辣,一名塞多,各置官镇守。《外国史略》称之为可伦比,《瀛环志略中记录了可仑比亚,一作可仑巴,一作金加西蜡。
说到这里,顺便说下错过了本届世界杯的厄瓜多尔和委内瑞拉的名字。厄瓜多尔Ecuador在西班牙语里的意思是赤道,因为赤道正好横贯全国。该国的别称就是赤道之国。而委内瑞拉则是由西班牙探险家阿隆索·德·奥赫达(Alonso de Ojeda)命名。当时他看见马拉开波湖沿岸当地居民的高脚楼,让他想起了威尼斯的同行,阿美利哥.韦斯普奇(Amerigo Vespucci),于是就将当地命名为小威尼斯,Zeneziola,之后转写到西班牙语变成了Venezuela。
除了美洲之外,世界上还有一个著名城市名字与Colombo有缘,那就是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这座城市本名来源于僧伽罗语කොලොන් තොට (Kolon thota)意即凯拉尼河畔港口,也有一说源自僧伽罗语කොල-අඹ-තොට (Kola-amba-thota)意即芒果树港。在我国元代《岛夷志略》,称之为高朗步。葡萄牙人到来之后为了纪念哥伦布,将其拼写改为如今的Colombo。
日本与韩国一样,在中国的历史中有着不同的称呼。
在日本得名前,我国对其的称呼是“倭”。《史记·夏本纪》中写到:“又倭国,武皇后改曰日本国,在百济南,隔海依岛而居,凡百餘小国.此皆扬州之东岛夷也。”
到了三国时期,除了“倭”的名字之外,又加入了一个邪马台国。
《三国志·东夷传倭国条》称:“倭人在带方东南大海之中。《后汉书·东夷列传倭国条》记载:“倭在韩东南大海中…其大倭王居邪马台国。邪马台(やまたい,Yamatai)一词也很有可能是“大和”与“倭”(やまと,Yamato)的源头。
而日本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元607年,隋炀帝大业三年,小野妹子向隋炀帝递交圣德太子的国书中写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以“日出处”自称。于是到了《旧唐书》中除了《倭国传》之外还增加了《日本国传》。在《倭国传》中记载到:倭国者,古倭奴国也。《日本国传》记录了更名日本的详细原因:日本国者,倭国之别种也。以其国在日边,故以日本为名。或曰:倭国自恶其名不雅,改为日本。或云:日本旧小国,并倭国之地。其人入朝者,多自矜大,不以实对,故中国疑焉。《新唐书》只剩下了《日本传》,其中记载了另一个版本:咸亨元年,遣使贺平高丽。后稍习夏音,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所出,以为名。
之后《五代史》、《辽史》、《金史》未提日本,而《元史》、《明史》也沿用了“日本”的称呼。
如今“日本”的名称在日语中有两种读法,一种是中文戏称的“泥盆”,にっぽん (Nippon),另一个则是戏称的“霓虹/泥轰”,にほん (Nihon)。其中的“日”和“本”都是吴音,从中古汉语传入。而传入的过程发生了音变,从最早的/nitipon/ 省略了第二个音节的元音变成了 /nippon/ ,而之后又从双唇塞音变成了清双唇擦音 /niɸon/,最后变成了清声门擦音 /nihon/。而如今的h在日语中只是在i前变/ç/, u前变/ ɸ/。
除了这两个常见读法之外,日本其实还有一个相对古老的第三种读法,じっぽん (Jippon)。这里的“日”字读音来源于汉音/ zit͡ɕi/,连读之后省略掉了中间音节就变成了/zitpon/ ,之后t被p同化成了 /zippon/ ,到最后齿龈化成了/d͡ʑippon/。西方语言对日本名称的记载最早来源于马可波罗游记中的称呼cipangu,这一词很有可能就是来源于日语中汉音的读法或是当时中古汉语的读音。这个名字也影响了之后英语的Japan。之后葡萄牙传教士进入日本编写的日葡辞书(Vocabvlario da Lingoa de Iapam)中记录了两个词条nifon和 iippon。
波兰的名字源头之简单与其经历的历史之复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对内名称Polska以及对外名称Poland都指的是斯拉夫族的波兰人(Polans)的领土。其名族名称来源于原始斯拉夫语*poljьska,意即平原,原野。欧洲绝大部分语言都以此民族称呼波兰,而在有一些语言中曾居住在波兰东南的“伦迪安人”(Lendians)称谓了波兰的代名词。这个民族的名字起源于原始斯拉夫语词根*lęděninъ,意即废土/焦土的居民,因为这个民族有着焚烧开荒“火耕”的习俗,因此每迁到一地,一地就成为“焦土”。印欧语系波罗的语族的立陶宛语对波兰的称呼是Lenkija,印欧语系伊朗语族的伊朗语的称呼是لهستان, (Lahestan),用了-stan(某某人的土地)作为结尾,这一词也传到了亚美尼亚语,其称呼是Լեհաստան, (Lehastan)。突厥语系的土耳其语的曾用名Lehistan也是来源于此。印欧语系之外芬兰-乌戈尔语系中的匈牙利语的称呼是Lengyelország。
明朝的《坤舆万国全图》中将波兰记作“波罗泥亚”,《职方外纪》称作波罗尼,此时波兰正值历史的巅峰期,波兰立陶宛联邦时期。到了18世纪,众所周知的三分波兰三次将波兰从地图上抹除。《海国图志》成书之时,波兰已不复存在,书中描写到:波兰国,即古时之麻底阿,其人则斯可腊奂种类也。千七百七十馀年〈(乾隆三十馀年)〉,普鲁社、俄罗斯、欧塞特里阿三国遣人说波兰王,愿助兵诛锄顽梗,约割地酬劳,议未决。千七百九十有二年〈(乾隆五十七年)〉,三王合兵来攻,于是,被俄罗斯国夺去十部落,普鲁社夺去东普鲁社、西普鲁社、波新三部落,欧塞特里国夺去雅尔西阿一部落,波兰仅存洼肖与格那耦两部落,而格腊耦近又不服统辖,波兰惟洼肖一区。
其中麻底阿指的是波兰自认的祖先,历史上缘起于乌克兰平原的萨尔马提亚人(Sarmatian)。16世纪诞生的,推崇波兰传统文化的萨尔马提亚主义就是源于此。而斯可腊奂(sclavonic)是英语中斯拉夫人(slavonic)的古代拼写方式。剩余的格腊耦为克拉科夫,洼肖为华沙。
塞内加尔与很多非洲国家如尼日利亚、尼日尔、赞比亚、冈比亚,以境内的大河得名(刚果则是反过来,现有国名,后命名河流)。塞内加尔河(Senegal)的来源众说纷纭。一说其来源于当地沃洛夫语sunu gaal, 意即“我们的独木舟”,如今塞内加尔媒体也经常用着解释来增强国家凝聚力,与汉语的“同舟共济”有些相似。另一说认为来源于居住在塞内加尔河北岸的柏柏尔族一支桑哈加人(Sanhaja), 这族人早在11世纪的阿拉伯地图中就被记载下来。还有一说是源自塞雷尔语Sene(塞雷尔人宗教中至高神灵)+ O Gal(水体)组成。
在《坤舆万国全图》中,塞内加尔被写作“息匿瓦国”。同时期葡萄牙人在塞内加尔海岸建立的殖民港口佛得角(Cape Verde)在图中被意译成了“绿峰”。在历史上塞内加尔河冈比亚文化联系紧密,但到了殖民时期塞内加尔被法国所占,冈比亚被英国所占,两国成了殖民帝国的棋子。独立后两国自1982年到1989年建立过短暂的邦联政体。在《海国图志》中,两国所形成的地理政治概念塞内冈比亚(Senegambia)被一起提及:色黎安弥阿一区,内有九国,在西阿未里加之北,东界苏厘麻,西界海,南抵安弥阿河,北抵色黎雅尔河。引文《地理备考》给出了更接近现代的译名:塞内冈比。